广胜三绝:殿宇佛像之外的绝美文物|访古

[复制链接]
查看2 | 回复0 | 2024-9-11 11:08:43|发表时间:2024-9-11 11:08:4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离开临汾博物馆,我立即赶往洪洞县的广胜寺。在我的计划里,是要用半天的时间,细细地考察这座名满天下的寺院。其实在 2021 年,我曾经来过洪洞县,但当时行色匆匆,只看了县城中的大槐树及附属建筑,就南下壶口了,这次访古之行,重来洪洞,算是弥补当年的遗憾。
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544县道旁边,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大历四年(769)重建,赐额“大唐广胜之寺”。现存的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山顶,下寺在山麓,相距半公里多。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现存殿宇为明代重建,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
下寺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下寺前殿为元代建筑,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壁画 1928 年被盗卖出国,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
广胜寺下寺后殿
广胜寺的殿宇、佛像固然都很精美,但我这里要介绍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广胜寺的“三绝”,即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壁画。
01
飞虹塔
飞虹塔的前身是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上寺大雄殿,正德十年(1515)达连和尚始建飞虹塔,正德十六年铸飞虹塔下金佛,嘉靖六年(1527)飞虹塔合尖工竣,天启元年(1621)京师大慧和尚供资建塔周回廊。所以该塔的建设前后持续了 90 多年。
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屹立于上寺山门的正面,高 47.31 米,平面八角形,共 13 层。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琉璃藻井。塔身由青砖砌成,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
飞虹塔局部
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
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制作精巧,色彩绚丽。
檐角均挂有风铎,微风吹拂下能发出悦耳的铃声。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镶风磨铜塔刹,约重 67.2 市斤。塔中空,有踏道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飞虹塔局部
飞虹塔局部
飞虹塔的轮廓线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满覆全塔的琉璃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有如道道彩虹,这也是塔名“飞虹”的由来。飞虹塔是中国最高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02
《赵城金藏》
这次专门来广胜寺,其实主要是出于对赵城藏慕名已久。我知道,山西洪洞广胜寺闻名世界,很大的原因在于这座佛寺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
关于《赵城金藏》,有一个很长的故事。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是宋代的《开宝藏》,这部藏经是唐代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的中译善本。金皇统八年(1148),佛教界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进行复制刻印,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竣工。因刻于金代、被供养在赵城县(今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故名《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首页
据考证,《赵城金藏》是由金代民间劝募刻成的,发起人是潞州(今山西长治)女子崔法珍。崔法珍自幼口不能言,17 岁时被一老僧治愈,能够开口说话。她与家人赴寺致谢,得知老僧欲刻藏经,却因囊中羞涩,无力办理。姑娘出门后,自断左臂,开始化缘。几十年里,感动无数善男信女,筹得资金,使这部《赵城金藏》得以刻成。其化缘事迹在《永乐大典》与《金史记事本末》有载。
《赵城金藏》经文
《赵城金藏》共 7000 余卷,每卷卷首加刻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刻成后即存放在广胜寺,但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后来便不为人们所知。1933 年,一个名叫范成的僧人在广胜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已有散失的藏经。经过多方面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即为金代刻印的那部,并定名为《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被发现后,引起很大轰动。日本人最先产生觊觎之心,先后有几拨日本人来广胜寺,试图用高价买断藏经,但没有得逞。广胜寺僧人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把 5000 余卷经卷由广胜下寺迁移到上寺,吊运进飞虹塔,并用砖石固封,集中保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国政府和山西地方政府为保护藏经,先后提出将藏经运至他处保存,都被广胜寺僧人谢绝。
《赵城金藏》经文
1942 年春,驻扎在广胜寺附近的日军称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登临琉璃飞虹塔,鸟瞰庙会盛景。寺庙住持知日军是想趁机抢劫藏经,于是深夜下山,在数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时任县长杨泽生,提出要将经卷交给抗日政府。杨县长知道《赵城金藏》是国宝,但广胜寺周围是日军占领区,转运 5000 卷藏经谈何容易!时任太岳区军政领导陈赓、薄一波接报后亦觉事态严重,立即上报延安。中央复电,命令太岳区全力保护《赵城金藏》,绝不可让国宝落入侵华日军之手。
太岳区接到命令后,作出周密部署,特派太岳军分区基干营、赵城县游击大队和洪洞县游击大队百余人,借助夜色,秘密进入广胜寺,登上飞虹塔,将 5000 卷藏经转移出寺庙,运抵安全地带。行动悄无声息,广胜寺周围的几个日军据点并无察觉。尽管藏经运抵安全地带,但因日寇扫荡频繁,藏经以后又几经辗转迁移,1945 年日寇投降后,交当时北方大学保管。1949 年北平解放,《赵城金藏》运至北平,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
当 4300 多卷、9 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人们才发现,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经卷粘连成块,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国家投入资金,经过多年的专业修复,1965 年修复完毕。2016 年,临汾市启动了为期五年的《赵城金藏》复制工程,对国家图书馆藏《赵城金藏》进行原貌复制。2017 年 4 月,首批百卷《赵城金藏》复制品回归广胜寺
展示《赵城金藏》的下寺前殿
由上述故事可知,《赵城金藏》的刻印固然不易,其流传和抗日军民的保护更是难得。如今这部藏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我本人原来只知道赵城藏是在广胜寺,对于后来的流转并不清楚,所以到了广胜寺,就到处寻找《赵城金藏》,最后是在下寺的前佛殿看到其复制品,也知道了后来的故事。由此我对古代的经卷、卷子本有了具体的印象,也对金代刻印的《赵城藏》精美程度有了了解。确实,一般人根本不可能看到国家图书馆的善本,在这里看看也很可以了。
03
水神庙壁画
洪洞水神庙位于广胜寺景区内,左傍霍山,面临霍泉,坐北朝南,与广胜寺下寺仅一墙之隔。人们常常以为水神庙是广胜寺的一部分,其实大谬!广胜寺是佛家寺院,而水神庙是风俗神庙,广义上算是道家庙宇。
水神庙正殿
洪洞水神庙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供奉水神的庙宇,始建年代不晚于唐代。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庙宇尽毁,两年后开始重修,于延佑六年(1319)建成,保存至今。
壁画主要保存于水神庙的主体建筑明应王殿内,绘制于元泰定元年(1324)。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布于殿内四墙,高 5.5 米,总长 34 米,总面积 190 平方米,顺序是以板门东侧“戏剧壁画”为始,然后东壁——北壁——西壁——南壁——板门处结束。具体画面为:板门东侧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东壁为《古广胜上寺图》和《降雨图》《花园梳妆图》《渔翁卖鱼图》;北壁神龛东侧为《尚食图》,神龛西侧为《司宝图》;西壁为《打球图 》《下棋图》《求雨图》《兴修兴唐寺图》;板门西侧为《霍泉玉渊亭图》《唐太宗千里行径图》。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是水神庙最为知名的壁画。上端是悬挂的舞台横额,上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字样,两端有竖写小字,上款题“尧都见爱”,下款写“泰定元年四月”。大行指戏团、戏班;散乐是各种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元代杂剧亦通称散乐;“忠都秀”为领班演员之艺名;“作场”即设场演出。画中11个人物分前后两排,服饰、脸谱各异,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前排正中身着红袍者男子扮相,两耳戴耳环,应是女扮男装,即为领班忠都秀
《降雨图》主画面
《降雨图》局部
因为是水神庙,所以《降雨图》绘于东壁中心部位,与西壁的《求雨图》相对相应,是水神殿的两幅主画。画面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天上有降龙的天兵神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大显神通,下部水神端坐,不同服色的大臣伫立。天上雷雨交加,水神面部流露喜悦之情,两只仙鹤也为天降甘露而喜庆,昂首啄羽,活灵活现。
《求雨图》局部
《求雨图》居于西壁中心部位。画面上,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两旁站满了文武大臣、宫娥彩女、“皇亲国戚”以及神兵鬼卒。石阶之下跪着的官吏正在禀报民间旱情严酷,祈求水神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画幅将虚幻的神话与王朝宫廷景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画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求雨图》(局部)及上方的《打球图》《下棋图》
《打球图》位于西壁北端偏上方,画面不大,但很有价值。打球者是两位穿红衣的官员,他们所打的球颇类似现代人打的高尔夫球,有人据此称高尔夫球起源于山西洪洞。此图下部的《下棋图》描绘的是两个官员对弈的场景。对弈者二人,观棋者四人,均是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他们所下的棋,棋子类似围棋,棋盘类似象棋,对研究中国古代棋类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下棋图》
《司宝图》
《尚食图》
水神庙壁画以中国传统艺术构图,形成层次有别的宏伟画面。在画师笔下,自然景物、古式建筑、宫廷人物、后宫生活、民俗民风,以及人物服饰衣着、表情动作等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为中国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