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覆盖有限、缺少儿童剂型,精准诊疗快速发展但任重道远

[复制链接]
查看3285 | 回复0 | 2024-5-29 14:38:39|发表时间:2024-5-29 14:38: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实习生孙航星 北京报道
“我国肿瘤领域精准诊疗快速发展,但还是希望能通过药企间的公平竞争,让best in class药物凸显出来,尽快应用于患者。”近日,北京肿瘤医院一期临床病区副主任齐长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具体的瘤种来看,江西省儿童医院普外科肿瘤外科副主任张守华进一步指出,目前儿童肿瘤的精准诊疗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儿童肿瘤的突变概率更低,是成人的1/14,二是儿童用药剂量难以把握,即使筛查出肿瘤的靶点,但是缺少前期药代动力学试验的数据,医生会面临难以给药的问题,如给药剂量、周期以及如何停药等问题。
由此看来,我国肿瘤精准诊疗似乎仍然任重道远。
如果把疾病比喻为一座冰山,从患者的表现症状和临床检测获取的信息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正如冰山的主体隐藏在水面之下,大部分疾病从表层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是有限的,尤其是针对癌症的诊疗。有研究显示,只有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其发病机制,找到有效、可靠的分子标志物,才能精准地指向靶点进行治疗。
近年来,精准医疗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早在2016年,我国已将精准医学纳入“十三五”经济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极大地推动了精准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但需要看到的是,精准医学目前仍然面临多方面困境。不同领域的精准诊疗发展情况如何?精准诊疗如何取得长足的发展?这些或许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靶点覆盖率不断提升自精准医学出现以来,其理论与路径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推广,精准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现快速转化。但是在各个肿瘤领域,精准诊疗的发展似乎不尽相同。
根据中华肿瘤杂志相关研究数据,2022年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前10名中,消化道肿瘤占据4位。以结直肠癌为例,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约为193万例,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球主要恶性肿瘤的第4位和第3位。中国结直肠癌世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7.3/10万和7.8/10万。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我国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较重,但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似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齐长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结直肠癌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高,因此检测推广力度较大,目前世界上也已经形成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的一些共识。
关于药物对结直肠癌主要靶点的覆盖,齐长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结直肠癌,以免疫治疗为基础,靶点MSI-H是一个靶标,此类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为5%~15%。而另一种靶标是被广泛提到的KRAS和BRAF突变。KRAS突变类肿瘤在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40%,对于此类突变野生型的患者,通常采取西妥昔单抗即抗EGFR单抗进行治疗。
同时BRAF V600E也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此类突变患者占比7%~15%左右。目前临床上存在多款BRAF抑制剂,联合上抗EGFR单抗甚至MAC抑制剂,采用多靶点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在结直肠癌患者中,HER2扩增或过表达同样占据2%~3%左右,ADC类药物则是抗HER2治疗的有效手段,且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泛瘤种或HER2阳性的肿瘤治疗案例。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较为少见的突变,如NTRK融合、ALK融合、POE突变,甚至RAT融合、FGFR通路改变,或者MATE扩增等等,这些突变的发生概率较低,但是一旦患者携带有这些基因变异,我们也存在有效的治疗药物。比如,针对NTRK融合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利用拉罗替尼等。相较于传统疗法,其客观缓解率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会出现明显的提升。”齐长松表示。
总体来看,药物对结直肠癌主要靶点的覆盖率相对较高,齐长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上提到的各类常见靶点均具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而针对少见的突变,累加以后在结直肠癌领域大约存在35%~40%的患者可以接受精准的靶点治疗。
靶点有限、缺少儿童适用剂型,精准诊疗任重道远精准诊疗在结直肠癌等领域中发展态势良好,但消化道类其他瘤种似乎并非如此。
齐长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对于食管癌、胰肿瘤等瘤种,靶点相对来说较为有限。例如胃癌患者只有HER2扩增以及CLDN 18.2阳性两个靶点。食管癌只有PDL1 CPS评分阳性可以使用,胰腺癌除MSI-H还未发现其他有意义的靶点。因此对于绝大部分消化道肿瘤,亟需发现更多更有意义的、覆盖更多人群的靶点。
“与此同时,还缺少满足患者治疗需求的有效药物。比如胰腺癌患者被普遍认为存在90%的KRAS突变概率,但是此类突变大部分是KRASG12D、KRASG13D等无法成药的突变。如果能够利用明确已知的肿瘤特异性变异,开发出新的药物,这是缓解大部分患者治疗需求的有效举措。”齐长松表示。
另外,药物本身需要再迭代也是精准诊疗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齐长松进一步指出,对于出现突变并且有药的人群,部分药物的疗效并未达到预期,需要开发有效时间更长、带给患者更多获益的药物。
除了不同肿瘤的精准诊疗发展程度有差别,相比于成人肿瘤,儿童肿瘤精准诊疗可能面临更多困境。据《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2022)》显示,2019年~2020年,我国儿童肿瘤新发患者共计79490名,平均发病率为121.89/百万。
“儿童肿瘤患者的用药剂量仍是问题,即使很多药物已经上市,但是毕竟是在儿童体内,医生有药也不敢用。所有药物上市前都会进行对健康患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但是我们不可能拿健康小朋友进行药物试验,因此医生给药剂量往往靠掰。比如,在发现一些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对于传统的化疗药耐药的情况下,我们会尝试一些靶向药物,借用成人的经验再用于儿童,或者一般采用减半给药的办法。” 张守华表示。
同时,儿童肿瘤作为“小众”肿瘤,真正适用的药物似乎“屈指可数”。张守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部分儿童肿瘤甚至仍在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化疗药物,以阿霉素、顺铂、卡铂、环磷酰胺为主要代表,甚至某些药物由于价格低、销量少还会面临停产断供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在儿童肿瘤领域很少,但传统的化疗药物效果可期,如肾母细胞瘤采取规范治疗,治愈率可达90%~95%。但是对于治疗存在难点的疾病,儿童肿瘤仍然面临无药可用的问题,由于临床试验数据有限,治疗效果也难以评定。” 张守华指出。
另外不论是消化道还是儿童肿瘤,部分泛瘤种靶点也正在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精准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趋势,齐长松表示,目前临床逐渐认识到一些新的泛肿瘤靶点,如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融合等,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不同、治疗选择不同,预后也会不同。根据肿瘤患者基因特征,个体化制定精准靶向治疗方案,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
张守华进一步介绍,相比成人肿瘤,儿童肿瘤有其特有的驱动机制,其类型多样且更为复杂。研究发现,NTRK基因融合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成人和儿童肿瘤中。其中,NTRK基因融合又以在婴儿纤维肉瘤、高级别胶质瘤(儿科)等儿科特定类型肿瘤中发生率较高。基因检测可以尽可能筛选出能够从精准靶向治疗中获益的儿童患者。
需多环节发力加速精准诊疗发展
不论是消化道肿瘤各领域精准治疗的发展差异,还是儿童肿瘤的发展困境,亦或是其他领域,精准诊疗未来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通过前瞻部署精准医学研究,推动精准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在政策支持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精准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疾病组学分析与分型研究取得多项进展,精准诊断和治疗方面各项成果持续输出。总体来看,精准诊疗的发展呈现向好的趋势。
提及对精准诊疗的未来发展,齐长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精准诊疗需要进一步提升诊断技术的精确度,降低诊断费用或者利用多种支付手段综合支付,包括医保、商业保险等,扩大精准诊断技术的覆盖面,这样才能够从源头做好精准诊断,进而促进及时且精准的治疗。
在齐长松看来,国家政策的倾斜也十分重要,在药物审评方面,尤其是儿童肿瘤药物、罕见病药物,需要国家发力建设药物试验的快速审评通道,将相关适应症的药物快速纳入通道。同时支付体系和专利保护也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外针对儿童药物和罕见病药物拥有更灵活的专利保护方式,能有效减少药厂仿制和侵权的行为出现,而我国的保护措施目前尚不完善,会造成药企利益受损,进而导致后续药物研发乏力。
而对于儿童肿瘤精准诊疗的期待,张守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儿童肿瘤领域值得全社会的关注。希望药企能够研发出适用于儿童患者的靶向药物,或者至少对儿童治疗伤害性较小的药物,也希望医保政策能够给予儿童肿瘤诊疗的倾斜,减轻患者及家庭的负担。
“另外,还希望能通过药企间的公平竞争,让best in class药物凸显出来,尽快应用于患者。由于众多原因,许多药企被打压,部分小药企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一些有效的药物可能很难脱颖而出,所以要把药物的评价最终交给市场、医生和患者,交给最真实客观的数据。” 齐长松强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